水稻缽體育苗移栽技術成套裝備研究與產業(yè)化項目簡介
一、研究推廣水稻缽體育苗移栽技術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水稻是我國大糧食作物。發(fā)展水稻生產機械化,對于增強我國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yè)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一五”以來,各地認真執(zhí)行《水稻生產機械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06-2015 年)》,不斷加大行政推動和示范推廣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至2012 年,在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中,機耕、機整、機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已經基本實現了農機化,水稻機耕率達90%,機收率達65%,但水稻栽插機械化嚴重滯后,機插率水平只有31.7%,是糧食生產機械化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已成為制約我國水稻生產整體機械化率和水稻產量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2011 年農業(yè)部下發(fā)的農機發(fā)(2011)2 號《關于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意見》中,確定了“十二五”期間水稻種植機械化發(fā)展目標,即水稻種植機械化每年持續(xù)提高3-4 個百分點,力爭到2015 年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45%。
我國從2000 年開始實施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經過12 年的努力,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從2000 年5.1%提高到2012 年31.7%。2012 年機插秧面積已達892 萬公頃,是2000 年的10 倍。機插秧已形成水稻機械種植的主流方式,正在迅速推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方式正在發(fā)生快速改變。與此相應,水稻插秧機社會保有量從2000 年4.45 萬臺增加到2012 年51.3 萬臺,年均增長3.9 萬臺(其中從2008 年起年增加量均在7 萬臺以上),2013 年將突破12 萬臺。但從我國目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應用與插秧機社會保有量結構分析看,一是目前我國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大多采用常規(guī)毯狀育苗密植栽培模式,其難以解決毯狀苗機插存在播種量大、插苗不均勻、漏插率高、秧苗質量差、機插傷苗傷根重、立苗慢返青遲、生育期短以及農藥使用量大、土壤受污染較重且難以實現高產超高產等問題,近幾年來,缽體毯狀苗(即下缽上毯)機插技術的研究也在進行中,一些改良產品也已經面市,但仍不能根本性地改變毯狀苗的植株矮小,苗弱、生長周期短、必需密植、抗災能力差等缺陷。二是我國目前水稻插秧機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社會保有量中各類手扶式插秧機占的比重較大,而乘坐式插秧機占的比重較低,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農村土地規(guī)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加快推進,必將推動乘坐式插秧機的快速發(fā)展,將有效解決手扶式插秧機作業(yè)勞動強度大、作業(yè)效率不高等問題。另根據農業(yè)部、財政部、商務部已聯合發(fā)文開始在11 個省市進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水稻插秧機達報廢年限的約占總擁有量7.6%(插秧機使用年限為6 年),由此可預計未來五~十年,我國水稻插秧機市場仍將持續(xù)保持快速發(fā)展態(tài)勢。
常州亞美柯研制生產的水稻缽苗移栽成套裝備技術包括水稻缽育秧盤、水稻缽苗全自動精量播種機、缽育秧盤自動堆垛機、水稻缽苗乘坐式高速移栽機(插秧機)、缽體秧盤電動(手動)清洗機,它與毯狀苗水稻栽培技術屬于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是在手工插秧技術、手工拋秧和其它機械插秧栽培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套新型水稻栽培新技術,與傳統(tǒng)毯狀苗旋轉式強制插秧方式相比,具有更先進的栽插技術。該水稻缽苗移栽技術是對我國水稻栽培模式的一項重大的改革和對傳統(tǒng)生產方式的一種突破,可有效解決我國目前常規(guī)采用的毯狀苗插秧機以及其它機插技術存在播種量大,秧齡彈性小、插苗不均勻、機插傷苗傷根重、栽插時間受限制;密度限制大、成穗數受影響;栽后立苗慢、返青遲、生育期較短;后期水稻灌漿受影響、增產難度大等問題,2012 年,農業(yè)部把“水稻缽苗移栽技術”列入了農業(yè)部2012 年農機主推技術12 項中,這表明該項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已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這將進一步完善我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加快促進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步伐,因此,水稻缽苗移栽技術將是我國水稻種植的發(fā)展方向。